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、条件、动力、机制是什么,换言之,现代经济如何才能够持续、普遍地增长和发展,这是一个人类长期、反复实践而国内理论界尚未完全清晰、统一的问题,也是道具自慰
部分教师近年关注和思考的研究选题。张跃的唯思史观给出了一种解说,李由新发表的《知识(的)创新、市场与经济发展》也尝试从知识(思想、信息)的创新、扩散和应用的角度,探讨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问题。
对于现代经济的惊人发展,马克思、恩格斯1848年《共产党宣言》曾不吝赞扬,西蒙•库兹涅茨、安格斯•麦迪森等人也做了统计分析。但是,如何解释现代经济发展的主体、条件、动力、机制等问题?萨伊、熊彼特等人从企业家和创新,马歇尔、韦伯、波拉尼等人从宗教、技术、市场等角度,以及阿罗、马克卢普、贝尔、罗默、卢卡斯等人关于知识、研究开发、经济增长的研究,都给予了建设性的理论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们最初总结的一靠政策、二靠科技、三靠投入的发展结论,后来提出的消费、投资、出口三驾马车的经济比喻,以及一些其他解说,看似全面具体,其实失之肤浅混乱。因为制度、政策为何和如何变革,如何解放或推动了经济发展?科技如何产生和应用,教育如何改革和开展,人力、物力为何、如何投入,出口如何具有比较优势,收入如何形成和分配,消费如何完成和扩大,政府为何建立和调控?中国过去60年的追赶和模仿式的发展模式为何难以持续和普适?
一个重要的甚至基本的分析工具或解释角度应当回到关于知识(思想、信息)的性质和效应,回到知识的创新、扩散和应用问题上。
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和经济发展理论上看,至少需要厘清以下问题:一是基于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主体问题,二是知识上层建筑不只是被动、适应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因素,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因素,基于创新的复杂性劳动是创造价值和扩大、持续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源泉,三是居民主权、企业自治、市场竞争是实现知识的创新、扩散和应用的基础性、决定性方式。
从文艺复兴、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和新中国60多年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看,知识和知识创新也正是导致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、普遍、决定性的因素。具体如近现代的欧洲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、思想启蒙、科技进步与欧美工业革命、经济增长,鸦片战争、新文化运动、十月革命炮声、1957年反右、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、对外开放与中国的革命和改革、经济的停滞和发展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的发展事件,无不揭示着知识创新是人猿相揖别、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、首要、特征性的因素,科学家、发明家、艺术家、教育家、企业家、政治家是知识创新、企业发展、社会进步的拓荒者、领路人和实施者。
比较而言,我国虽然提出了科教兴国、创新立国的战略思想,但在知识创新、知识市场、知识保护等环节和领域存在着许多思想性、体制性的问题,李约瑟之谜、钱学森之问难以求解,我国亟待深化思想解放、知识创新、知识市场的体制改革,激励和保护广大人民的自由、充分的探索、冒险和创新活动。
来源:《人民论坛》,2015年2月